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,这支由闽西子弟兵铸就的英雄部队,此刻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绝境。中革军委的最后一道命令如重锤般砸下:立即突围,择机渡过湘江追赶主力部队。此前,他们已血战五天五夜,全师人数从六千余锐减至不足千人,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战士们的热血。为保护大家,师长陈树湘毅然决定留下来断后。当部队行进至灌阳县城附近的牯子江时,噩梦降临。国民党军的重兵如乌云般压来,德制坦克轰鸣着开路,钢铁履带无情地碾过红军临时构筑的土垒,机枪子弹如暴雨倾盆般倾泻而下。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,他们用集束手榴弹奋勇扑向坦克,爆破声震耳欲聋,此起彼伏。然而,残酷的战斗中,陈树生为防止成为俘虏,毅然扯断肠子,以壮烈的牺牲捍卫了红军的尊严。江岸边,毛泽东焦急地等待着三十四师的将士们。八九军团和三十四师原本共几万人,此刻却只剩下不到两千人,他们还未过桥。彭德怀满脸悲愤地告诉毛泽东,必须为那些死去的红军报仇,为顾全大局,只能炸掉浮桥。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,那座用无数红军战士生命换来的浮桥在火光中化为碎片,阻断了敌军追击的最后通道,也仿佛切断了人们心中那道痛苦的伤痕。
随后,毛泽东等人紧急聚于一处召开会议。会上,他目光如炬,言辞犀利地对博古、李德的指挥展开严厉批评,力陈北进湘西之弊,力主进军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。周恩来亦态度坚决,力排李德与博古的阻挠,全力支持毛泽东。待到表决时,除李德、博古外,众人纷纷举手赞同,尽显对正确战略的坚定抉择。回到住处,毛泽东心情沉痛,战士们的牺牲如巨石般压在他的心头。他尤其提及林育才及其两个儿子,悲痛得无法自已。本想给远在闽西的陈菊岭写信,却实在难以动笔,只好让贺子珍代劳。这时,林彪主动前来,向毛泽东汇报一路上的情况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决定准备转兵,寻找新的生机。而在另一处,毛泽覃来到林家裁缝铺,带来了贺子珍的信和林有家留下的军帽。陈菊岭伤心欲绝,但很快振作起来,恳请毛泽覃帮忙给毛泽东写信。她表示,有太多娃子为了革命牺牲,但她依然会坚持到底,就算全部牺牲也都值得。然而,敌人的疯狂围剿让局势愈发危急,毛泽覃带着陈菊岭婆媳以及孩子转移。途中,毛泽覃为掩护游击队员们,壮烈牺牲,他的鲜血洒在了革命的道路上。此时的红军,强渡乌江、打下娄山关、占领遵义县城,蒋介石这才惊觉那个让他寝食难安的“朱毛红军”又回来了。他猜到毛泽东他们要去找徐向前,立刻下令想尽办法堵住去路。1935年1月15日至17日,贵州遵义,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在此召开。经过三天激烈争论,会议最终作出四项历史性决议,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,取消博古、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;成立由周恩来、毛泽东、王稼祥组成的“三人军事小组”;确立灵活机动的战略方针。决议通过时,屋外突然放晴,久违的阳光穿透乌江雾气,照在战士们连夜赶制的新军旗上。那军旗上不再有共产国际的俄文缩写,只有一颗纯正的中国红星,它标志着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,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,解决了自己的路线、方针和政策问题,在危急的历史关头,挽救了红军,挽救了中国革命。(全剧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