浴血荣光第【32】集剧情

1929年12月28日,古田会议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盛大启幕,此次会议即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。会上,毛泽东凭借其超凡的领导智慧与坚如磐石的信念,再度当选为前委书记。他代表前委精心拟就了长达三万余字的八项决议,这一决议影响深远。它鲜明地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,如同为红军点亮了一盏明灯,指引着前行的正确方向;坚决纠正了单纯军事观点、极端民主化等不良思想倾向,使红军的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;还着重指出红军不仅要能打仗,更要积极投身群众工作,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。最终,毛泽东起草的《古田会议决议》成为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件,筑牢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根基。会议结束后,毛泽东等人走出会场,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深受触动。破旧的巷子里摆满了食物,原来是乡亲们为了不打扰会议,悄悄把送来的东西放在门外,又匆忙折返。这些粮食解决了红军粮食短缺的燃眉之急,毛泽东望着这些粮食,心中百感交集,感慨瑞雪兆丰年,年年是瑞雪。这简单的话语,饱含着对乡亲们深厚情谊的感激。此时,林育才身着崭新的军装,与家人依依惜别。他深知革命道路充满艰辛,但还是坚定地嘱咐家人守好这个家。家人们虽满心不舍,却依然全力支持他的革命工作,这份亲情与革命信念的交织,令人动容。 1930年1月5日,局势愈发紧张,蒋桂对根据地展开疯狂“会剿”。为保护乡亲们的安全,红四军前委果断决策,朱德率领大部队战略转移,毛泽东则暂时留下巩固根据地。分别之际,毛泽东站在原地,目送队伍离去。林育才随同队伍前行,朱德头也不回地举着绑有红绳的凳子,这一独特的举动让毛泽东露出会心一笑,这笑容中既有对战友的信任,也有对革命胜利的期许。此后,红军在反“围剿”斗争中捷报频传。1930年10月至12月,毛泽东、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采用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,经袁水流域,东渡赣江,在龙冈活捉敌军师长张辉瓒,毙俘敌军1.5万人,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十万兵力的第一次“围剿”。1931年2月至5月,蒋介石集结20万兵力再次“围剿”中央苏区,毛泽东、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在富田、白沙、中村、建宁等地连战连捷,横扫700余里,歼敌3万余,俘敌近万人,取得了第二次反“围剿”的辉煌胜利。同年7月,蒋介石调用30万兵力,并聘请英、日、德军事顾问,向中央苏区分三路“围剿”。毛泽东、朱德率红一方面军避其主力,打其虚弱,在莲塘、良村、黄陂、老营盘、方石岭等地取得胜利,历时三个月,歼敌3万余,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“围剿”,赣南、闽西革命根据地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。蒋介石对张静江“剿共”劳民伤财的劝告全然不顾,不仅不听,还变本加厉地加快“剿共”步伐。恰在此时,徐特立抵达中央苏区,与毛泽东会面。他向毛泽东力陈实践方为真兵法的理念,并表明要在苏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,为革命培育储备人才。1931年11月7日,是载入史册的重大时刻。这一天,红军召开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,郑重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。会议通过《宪法大纲》,颁布土地法、劳动法等法规,提出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等政策,为苏维埃政权多领域确立制度,筑牢革命根据地发展根基。会议上,众人回忆起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,朱云卿、伍中豪等人的牺牲让大家悲痛不已。但革命的浪潮容不得他们沉浸在悲伤中,当务之急是迅速掀起全民族抗日的浪潮。会议结束后,毛泽东看到伍中豪留下的书信,忍不住痛哭落泪,直呼军中损失一员猛将。很快,周恩来与毛泽东在瑞金再度相遇。两人回忆起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过往,又聊起毛泽东写的《兴国调查》。毛泽东深知自己可能会被批判,但他坚称错误路线害死人,展现出坚定的革命立场。这时,贺子珍做好了面条,直到两人聊得差不多才端过来,温馨的场景为这紧张的革命岁月增添了一抹温暖。
(剧情免责声明)
请选择集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