革命烽火欲燃之时,毛泽东深知工农革命军需有专属旗帜。他郑重向众人宣告此想法,并拟定以镰刀斧头作标志。在场之人听闻,纷纷踊跃捐资,以实际行动力挺这一意义非凡的举措。紧接着,大家齐声高唱国际歌,激昂旋律在空中久久回荡,似在昭示革命曙光即将驱散黑暗。与此同时,在萍乡安源煤矿内,毛泽东亲自跟着工人们打铁。炽热的炉火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庞,他全神贯注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经过一番努力,终于打造出了自己心中理想的镰刀和斧头。随后,他庄严宣布工农革命军正式成立,并将制作旗帜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何长工。何长工和毛泽建精心设计,不放过任何一个图案、每一处色彩。而毛泽东,则将一只镯子交还给毛泽建,这其中或许蕴含着深厚的情谊与特殊的寓意。此后,毛泽东一刻未歇,先后奔赴平江、浏阳、通城等地,全身心扑在队伍训练上。他明白,唯有锻造出纪律严明、战斗力强劲的队伍,革命之路方能披荆斩棘。中共中央适时批示,湘赣边秋收起义军交由毛泽东负责,任命其为中共前敌委书记,起义军番号定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。消息传来,革命队伍士气高涨。恰在此时,何长工带来喜讯:卢德铭率三千人队伍正火速驰援。毛泽东听闻,激动与欣喜之情瞬间涌上心头。
而在另一个角落,林家收到了儿子的书信。林有家在信中倾诉,自己本一心想奔赴战场杀敌报国,却被安排在伙房做饭。不过幸运的是,在毛泽覃的引荐下,他终于加入了朱德教育团。林育才看到信中提及毛泽覃是毛泽东的弟弟,不禁回忆起曾与毛泽东的一面之缘,那坚毅的眼神、豪迈的气概,让他对毛泽东印象极佳。朱德率领部队一路前行,他不断提醒大家,越往后革命的道路就越艰难,但大家要始终铭记当初为何要出来革命,面对困难,就要像钢铁般坚韧,想尽办法克服。此时,卢德铭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的队伍与毛泽东胜利会合。队伍中,余洒度、何挺颖、张子清、伍中豪、余贲民、罗荣桓等英雄豪杰齐聚一堂。毛泽东满心欢喜,与他们一一热情拥抱,仿佛拥抱的是革命的未来与希望。随后,众人紧锣密鼓地对攻打长沙的计划展开周密部署,卢德铭受命担任秋收起义总指挥。但在人员调配环节,余洒度与何长工各执一词、产生争执。毛泽东见气氛紧张,立刻出面调解。他先肯定余洒度和蒋先云同为黄埔学子,能力难分高下,对革命贡献也众人皆知。随后,毛泽东任命余洒度为第一师师长,此举化解了隔阂,让余洒度放下戒备。与此同时,蒋介石因被冯玉祥、唐生智逼迫下野,怒不可遏。张静江趁机献策,让他尽快回溪口与毛福梅办妥离婚,然后携宋美龄前往日本拜访岳母,以此争取孔、宋两家的支持,为日后东山再起做好充分准备。蒋介石听从了张静江的安排,立刻启程。张静江还不忘提醒他,对孙中山先生的态度不可过分,毕竟孙中山先生是国父,在国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。朱德和周恩来在南下的途中,再三向部队强调纪律严明的重要性,绝不能侵占老百姓的房子,更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。然而,少数受旧军人习气影响的士兵却不以为然,甚至萌生了叛变投靠敌人的想法。另一边,周恩来和朱德、陈毅复盘历程,确定南下打广东是正确的战略选择。夜色深沉,三人同床而眠。朱德察觉到周恩来心事重重,周恩来想到了毛泽东秋收起义的行动。他忧虑地认为,毛泽东那边军事力量薄弱,起义一旦爆发,唐生智肯定会调军队前往围剿,毛泽东将面临极大的艰难险阻。而目前,首要任务是打广东,由于蔡廷锴跑路,起义军兵力从约2万人减至1.3万左右,根本无法抽出兵力去支援毛泽东。无论哪一方,都将面临一场硬仗,革命的道路,充满了未知与挑战。卢德铭独坐桌前,提起笔给家人写信,诉说着自己的情况。思及父母兄嫂以及侄儿,心中感慨万千。想到未婚妻瑞琴还在痴痴等待自己归来,他在信中郑重地让家人给她传达三点要求:一要读书,用知识武装自己;二要革命,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贡献力量;三不要缠足,打破封建陋习的束缚。这封信,承载着他对家人的思念,更寄托着他对革命未来的美好期许。